柏拉图什么PlatoForNothing público
[search 0]
Mais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柏拉图什么PlatoForNothing

柏拉图什么PlatoForNothing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Mensal
 
柏拉图什么PlatoForNothing是一档哲学向的、泛文化类聊天播客。节目将邀请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嘉宾,从思想聊起,进入日常生活。主播最大的期待是,早日将节目聊成一档泛文化类相声节目。 【主播】 祁涛:复旦哲学学院副教授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号 platofm,邀请您入群。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小宇宙 App、Apple Podcasts、Google Podcasts、Pocket Casts 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或喜马拉雅、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蜻蜓FM收听我们的节目;您可以搜索「柏拉图什么PlatoForNothing」关注我们的微博、小红书、公众号。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留言与收听 :)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I型人对被E型人包围的恐慌,F型人无法理解的T型人恋爱,还有永远温柔的绿色小老头和治愈绿色小老头的快乐小狗,MBTI作为近年来流行的一套人格分类方式,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衍生出诸多相关的讨论与遐思。这其中,不乏有人将MBTI与“八字算命”对比;亦有人戏称,所谓MBTI,即是“现代的科学算命”。 一个是全球风靡的西方人格测试,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中式命理学分析,我们是不是能够“掌握”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测算?在这两种人生“演绎法”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共通之处和对话空间,抑或说,二者彼此冲突?更进一步看,从个体命运到时代悲欢,透过MBTI热,我们是否能捕捉到某些可观测的时代性症候?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命理学研究者衍一先生加入对话。熟悉四柱六爻与奇门遁甲的衍一先生,也将谈谈他是如何融合MBTI与中式命理…
  continue reading
 
本雅明是中文思想界都很熟悉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对时代精神极为敏感的文字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电台主播。今年夏天,世纪文景出版了《本雅明电台》,第一次将作为电台主播的本雅明介绍给中文读者。 从1929年起,在法兰克福西南德国广播电台(Südwestdeutsche Rundfunk)的艺术总监,也是本雅明的发小恩斯特·肖(Ernst Schoen)的邀请下,本雅明开始频繁为西南德国广播电台和柏林广播电台制作节目。抛开了一名写作者的身份,拿起麦克风的本雅明如何理解广播这个“声音媒介”?他又如何打造了声波里的戏剧舞台?通过漫游街巷,分享自身对城市和记忆的独特感知,本雅明如何讲述自己眼中的柏林? 本期节目邀请了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的李柯博士。他是一位“老柏林人”了,非常熟悉柏林的…
  continue reading
 
2022年,《王赓武回忆录》出版之后,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出版奖项,名噪一时。年近九旬的历史学家王赓武用诚恳又朴实的语气,向读者回顾了他这一生。年轻的时候,他寻找“家园”,年长之后,他思索着“爱”的意义。他就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在发问:在“巨变”的时代,安身立命的答案在哪里? 这部回忆录里的思考依然很有现实意义。作为海外华人,王赓武年轻的时候一直困扰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全球化已成定局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全球流动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耳边也常常听到排他性的民族情绪,甚至是对非本国文明的贬低与歪曲。民族与世界、开放与封闭、流动与凝固,这些议题的走向塑造了世界的未来,而王赓武的思考会依然启迪着我们。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王赓武:《王赓武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continue reading
 
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流行口号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是一种心灵鸡汤,还是一场精神治疗?但无论如何,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打开方式,为我们开启了轻盈地进入“生活”的可能性。那如何理解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哲学又如何可能引导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姜宇辉老师。姜老师是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学者,也是《新哲人》杂志的中文版主编。在本期节目中,他将带着我们从福柯、德勒兹、阿多出发,一起走进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重新邂逅生活中值得深思与留恋的时刻。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时间轴】 6:37 法国哲学何以触动年轻人? 7:55 姜宇辉走进法国哲学大门的经历 12:16 “福柯是当代法国哲学…
  continue reading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叙事中,记忆和想象总是联系在一起,记忆的再现只能以图像生成 (devenir-image) 的模式发生。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我们还是回忆过去的事情,记忆就变成一连串亦真亦幻的图像。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记忆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这些记忆它们真的发生过嘛?脑海里的图像是不是已经包含我们想象力的加工,并非是真实场景的准确再现? 这些哲学问题也是当代艺术的创作议题,当代德国观念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 正是该艺术议题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深入地探索了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图像的关系,他用高度视觉化的作品来表达躲藏在图像背后的深刻问题。托马斯的创作方式也非常独特,他通过手工制作的卡纸模型去再现一些真实的历史图像,接着他会为模型拍照,再销毁模型,最终留下一个独特的艺术…
  continue reading
 
“考完就忘”好像成为了我们与教育“斗智斗勇”的常态;灌输式教育的余波看似远去,实则却伴随着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灌输式教育错在哪里?仅仅是一场应试的压迫,残酷的选拔,还是无止境的PUA关系? 在新栏目「开卷一刻钟」,我们一同阅读法国当代激进左翼思想家朗西埃的著作《无知的教师》。在这本书中,朗西埃批判了教育中不平等的师生权力关系,要求摆脱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被压迫地位。在他看来,人们的智力解放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仅仅需要我们对自我学习的高度自信,不再做一位被老师定义的“无能者”。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雅克·朗西埃 (Jacques Rancière) :《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 保罗·弗莱雷 (Paulo Freire)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
  continue reading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的陌生化社会。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如同百川归海,汇流至闪闪发光的城市。在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了故乡,又无法真正地融入新城市,即使生活暂时安顿,心理上也依然处于漂泊不安的状态中,更深刻地感到深入骨髓的“无家可归”感。 曾经被戏谑为“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人物的远子,就曾在他的漂泊生活中深深感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感。他本科毕业之后,在北京经历了数年的北漂生活,又回到老家湖北,现在又辗转到重庆生活。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底层的日常苦难,又将这些经历化作为小说的素材,出版了《白日漫游》、《室内流亡》等多部文学作品。 我和远子是本科同学,自从他结束北漂生活之后,我们就再未见面。我很好奇这些年他是如何理解个人的漂泊与时代的关系?文学对他有怎样的精神力量?曾经的哲学教育给他的…
  continue reading
 
对上海、吉林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人来说,2022年的春天从未真正降临。这是一个无比苦闷的春天,所有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得异常艰难。我们在无休止的核酸检测的呼唤声中上下楼,我们无法洞悉眼前的另一副面孔,我们盘算着自家的食物库存与遥遥无期的解封日。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面对过载而令人难过的信息,我们对生活的信念也摇摇欲坠,应当如何具备重建自我的勇气? 此时,透过时代遥远的共振回响,我们隐约看到了另一段困顿生活中的鲁迅,他以独有的冷峻目光穿透那段“孤岛”岁月,与我们对视。鲁迅一生呼吁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持“要改良这人生”。他在《野草》开篇谈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讲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不正是我们当下心境的写照么?封控岁月,正是我们阅读鲁迅,理解鲁迅,甚至成为鲁迅的好时…
  continue reading
 
春节前,我们和“问题青年”愉快地敲定了串台的计划,但生活好像总是把一切的“确定”延宕在不确定性之中。串台计划从一句“OK”到最终落地,飘忽不定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在这几个月,疫情反复,信息爆炸,舆论场嘈杂喧哗。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春天,也是每一个人拼搏又倦怠的日常。 现实的复杂境况面前,文科生的出路似乎变得越来越尴尬。在时代变动的不安中,很多文科生一直焦虑地调整着人生规划,很多人不禁要问,学文科究竟有什么用?在现实问题面前,思想与理论能提供我们怎样的力量?在功利与兴趣之间的来回摇摆,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抉择? 本期节目,我们远程连线“问题青年”。从身边的日常出发,聚焦“文科有什么用”,一起聊一聊哲学能给予我们的力量。 【本期成员】 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
  continue reading
 
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社交平台上竞相涌现的观点冲突,仿佛进一步撕裂着人们的共识。对很多人来说,这场战争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的知识体系又无法消化这场战争,“学术”的阐释又一次陷入到无力的失语之中。在沮丧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对国际秩序的想象是不是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 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恶化,世界的“秩序”与“冲突”也不再是一个远方的议题。透视和平面纱下的危机真相,我们能否跳出国家与国家具体的利益冲突视角,并且在意识形态阵营的立场之外去思考战争的危机。其实,战争的话语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却浑然不知。 张晶翼是纽约大学国际政治方向的研究生。在俄乌危机的国际事件面前,他既是“远方的”公众,又是“近处的”研究者:对于战争本身勾连的现实,对于绵延的战火中社交平台纷繁的话语,他有着切近的感受与…
  continue reading
 
马上过年了,相信每一位听友在休息、团聚和欢庆之余,会回忆去年的事情,期待明年更好的自己。不过,你会不会遇到这样尴尬的时刻:年年都想重振旗鼓,年年却又重蹈覆辙。 人生困局的背后其实是哲学的道理,摆脱无限循环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本期节目,我们和复旦大学的郁喆隽老师一起讨论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比如,过分关注情绪的焦虑、及时响应的社交痛苦、倦怠又疲惫的生命轮回状态……很多人想从哲学中寻找答案,却又往往一无所获,是哲学真的没用,还是我们对哲学的“打开方式”有问题? 郁喆隽老师在他的新书《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中,专门面向零基础的哲学小白,提出了“自助餐”式的哲学阅读法。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一扇进入哲学的“任意门”,培养出一种哲学思维的方式,最终能够自己应付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最后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过去几年间,人类学成为十分热门的学科。无论是广受追捧的“人类学书单”,还是出圈的项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好像变成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人类学田野充满奇遇和挑战,兼具开阔的视野与严谨的学术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甚至转专业)学习人类学,那本期嘉宾王希言为何还要劝退大家读人类学博士呢?一起来听听她的分享。 希言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社会人类学实验室(LAS)的博士,目前处于最后的答辩阶段。从EHESS人类学硕士阶段开始,她已经与人类学相伴了8年时光。18年她选择到中国福建的金门地区开展自己的田野,本期节目,她将和我们分享木麻黄、缅甸蟒和三鱼王公庙的神奇轶事。 同时,希言深受法国结构人类学方法的影响,她向我们推荐了列维斯特劳斯的学生皮埃尔·克拉斯特的《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一书。…
  continue reading
 
临近年末,我们上新了第13期节目,这也是属于2021年的最后一档节目。一年下来,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来年我们将继续以声音的方式陪伴大家。 :)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未必会亲历牺牲的时刻,但牺牲并不遥远。我们听说过历史上众多壮烈的牺牲人物,目睹银屏上一场场悲怆的牺牲场面。在流行文化中,人们甚至会刻意制造一场牺牲,来成就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翁,比如钢铁侠,抑或最新上映的007。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无偿的付出被视为一种牺牲;爱人之间为了实现团圆与完满,一方做出妥协,也被视为一种牺牲。 不过,牺牲对每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当我们在说牺牲的时候,我们真的了解它的意义吗?今年,英国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 《论牺牲》的中译本出版…
  continue reading
 
我们每天都在聊天中使用emoji,可是我们真的了解emoji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吗? 在影像时代,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习惯用emoji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代替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时候,聊天中不发个emoji都觉得怪不舒服的。当聊天结束后,我们会花时间揣测对方emoji的意图;也有时,我们会在一片喧闹的emoji“混战”中,感受到空前的孤独感。我们不禁要问: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简单了,还是更难了? 从emoji的商业化角度上说,其实存在着iOS系统的emoji、Andorid系统的emoji等等。作为用户,我们接受公司提供的emoji,同时也作为emoji的使用端。未来我们能否实现全面个性化、自由创造和使用的emoji呢?这便是我们呼唤的emoji自由。 最后,非常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
  continue reading
 
司马迁、鲁迅、黑塞、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这些是尚思伽阅读的作者,也是她笔下的人物。有时,这些大人物是她的偶像,有时更像是她的同行人。如今,她和他们一道,都成为了文学史的一部分。 谁是尚思伽呢?她生前是编辑、话剧评论人及创作者,还是一位深受朋友喜爱的人。有时她看得很远,她读《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之后说:“故事不会消亡,它比我们的骨灰活得更久长,逃脱了腐朽和灭亡。”有时她很尖锐,评论吴宇森的《赤壁》“求新之徒,虑深识浅”。更多时候,她又回望历史,寻找史书中留有的一些空白,“闪着幽微的光芒,即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与事也不例外。” 我们很想向大家介绍这位故人,让她的文字遇见更多读者。正巧三联书店今年出版了尚思伽著作集,于是「柏拉图什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薛毅教授,上海译文出版社陈飞雪老师——…
  continue reading
 
1924年,鲁迅《秋夜》开篇即:“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一刻意的强调,让枣树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树,树”这一展览名称,与迅哥的笔法有了某种契合。 “树,树”(Trees)展览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共同策划举办,呈现了数件来自艺术家、植物学家、哲学家等人的作品。树木的形态是怎样呢?自然原初、童真烂漫、黯然神伤又或饱含昂扬的生命力……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捕捉到一些踪迹。 站在展馆里,面对这些仿佛有性灵和情感的树,我们的思维也发散了出去。借着展览,我们聊了聊与树相处的珍贵场景,对城市景观化的思考,以及我们期待何种人与树、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期成员】 主播:祁涛、菜头、立玲 【时间轴】 01:28 “植物性”:一个…
  continue reading
 
近日,德国“哲学明星”普莱希特的《认识世界》中译本面世。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哲学科普书籍,它从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问题意识出发:“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这本书兼具对生命的思考与坚实的哲学理论,或许可以成为你人生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籍。 6月12日,主播祁涛与刘擎、王俊、徐英瑾老师共同参与了一场对谈活动,围绕本书的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期节目为现场实录,交锋与笑语、生活与思考、古典与当代,希望它能解答你心中的一些疑惑。 【本期成员】 主播/祁涛 嘉宾/王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认识世界》译者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轴】 01:58 社会不停“鞭打”人们进步和发展,个体如何应对? 06:00 刘擎…
  continue reading
 
之前有听众好奇,从哲学本科一直读完哲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还有人经常认为学哲学就是阅读理解柏拉图、《论语》等古典智慧,从中找到永恒不变的真理。仅仅将对哲学的理解停留在这一层面,可就大错特错了!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嘉宾小林,他目前从事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小林与我们聊了聊当代哲学的前沿性研究,讲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相互纠缠的关系。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的“鄙视链“,在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启发下成为了融合的关系。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希望收听本期节目后都有所启发。 【本期成员】 祁涛:高校哲学老师 立玲:客串主播、柏拉图什么制作 小林: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后,曾海外留学,现居上海 【时间轴】 02:10 学人文学科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内容 05:30 那些年豆瓣为我们打开的眼界 07:02…
  continue reading
 
我们每天从家出发,扎入不同的楼宇,在外吃饭、工作、约会,又回到自己的住处。我们在一座城市生活很久,却可能不太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也未能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如何重新发现城市中被掩盖的秘密?在街头漫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代韩裔哲学家韩炳哲说:“当一个空间被抹平擦净就变得透明了,边界和过道是秘密和谜题的领地,也是他者诞生的源头。” 本期节目,我们与穿烂了200双阿迪达斯的散步达人btr聊了聊闲逛时的趣事,他向我们讲述了在复兴公园遇见的神秘大白鹅、偷听相亲局的故事,以及他在城市中摄影与写作的经历。 【本期成员】 菜头:一颗思考的菜头 祁涛:高校哲学教师 立玲:客串主播,柏拉图什么制作 btr: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著有《迷你》《意思意思》,译有《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樱桃的滋味:阿巴…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时装设计师王羊。2016年,她创立了时装品牌Fried Air(“炒空气”),并推出了“堂·吉诃德”、“杜拉斯”系列成衣。2017年,她在上海K11美术馆策划了以杜拉斯为主题的舞蹈、戏剧、软雕塑沉浸式展览,为观者呈现了女作家的人生。 王羊讲述了自己对时装的态度,做独立时装品牌、办艺术展览的经历,她更为袒露了多年来在时装、文学与艺术中自我确认的历程。 提前祝大家五一国际劳动节快乐! 【本期成员】 菜头:一颗思考的菜头 祁涛:高校哲学教师 王羊:时装设计师,曾创立时装品牌Fried Air 【时间轴】 02:23 以杜拉斯为主题的沉浸式舞蹈、戏剧、人形软雕塑展览 04:24 如何将文学人物的自我融入现代艺术的形式 07:20 语言有局限,情感需要新的表达可能 10:20 服装是…
  continue reading
 
去年极为畅销的《娇惯的心灵》引爆了有关大学教育危机的讨论,这本书谈论了美国教育中的错误理念如何令学生们误入歧途。孩子们从小被过分保护,被告知各种危险的存在。这些观念配合社交媒体的兴起,演变为各种撕裂校园的身份政治事件,进一步摧毁校园文化的氛围。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娇惯的心灵》提出了经久不衰的问题:大学是什么?很显然,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所大学是否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极为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校园文化扭曲,那么中国校园文化弥散开的焦虑感,则逐渐影响校园生态与大学存在的意义。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任军锋教授做客本期「柏拉图什么」,与我们聊聊大学教育面临的危机。任老师深切地体悟到校园文化的变迁史,假如校园文化无法保卫大学的价值,那么大学便只剩下了教学的教室,而没有了富有活力的校园。 【本期成…
  continue reading
 
自上世纪80年代的“尼采热”以来,国内读者始终保持对尼采作品的极大兴趣。有趣的现象是,相较于普通大众阅读尼采的狂热,学术界却很少有学者愿意长期研究尼采哲学。 尼采哲学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却很难留住它的阅读者。每个人读着他的作品若有所思, 往往又不知其所云。热闹了40多年,普通人提到尼采,还是只能津津乐道他的“疯”和“狂”,很难说清尼采哲学到底讲了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同济大学哲学系的余明锋副教授做客「柏拉图什么」,一起聊聊如何阅读尼采、尼采作品的风格及其著名的哲学表述。听完这期播客,如果你又有信心重新翻开尼采的作品,希望那将会是全新的体验。 【本期成员】 菜头:一颗思考的菜头 祁涛:高校哲学教师 余明锋: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尼采研究与现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目前译著包括《敌基督者…
  continue reading
 
在每个人的阅读史中,都会遇到过盗版书。很多人甚至读完了整本书,却不知道它是本盗版书籍。 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每天会收到海量的书籍。如何避免让读者买到盗版书,成为了多抓鱼工作的底线。本期嘉宾玉擎就充当了类似“守门员”的职责。 玉擎是多抓鱼的盗版书审核员,长年工作于天津偏远的仓库。他对纸质书、二手书有无穷的依恋,每天能看到、摸到书籍,是最令他感到幸福的事情。玉擎凭借对书籍装帧、印刷的细致观察,成为鉴别疑难书籍的“老师傅”。踏实又质朴的玉擎,想写一本鉴定盗版书籍的书,为这份行业出一份力。 本期节目我们和他聊聊这些年与盗版书相处的故事。 【本期成员】 主播 菜头:一颗思考的菜头 祁涛:高校哲学教师 嘉宾 玉擎:多抓鱼盗版书审核一级大师 【时间轴】 01:05 玉擎是一位天马行空、爱写诗的盗版书审核…
  continue reading
 
季风书园、衡山·和集、半层书店、荒岛书店……这是属于上海的书店记忆。它们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艰难维持。 在传统书店发展不景气的时代,去年年底,日本品牌茑屋书店在上海上生·新所强势入驻。这片洋房建筑群最初是侨民社交聚集地,随后成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在地。16年万科对这片历史建筑进行改造,网红地标由此诞生。 茑屋的选址颇有用心,仅它所在的建筑就吸引了大批到访者。正立面的十一扇圆拱形门窗、欧式圆形拱顶,使圆拱形成为茑屋书店的标识。无论在略显历史庄重感的一楼,还是更为年轻艺术的二楼,万科和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在改造时,选用圆拱形的书架和材料与之呼应,形成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舒适空间。 茑屋的营销内容远远超出书本身,它借由不同品类的书籍、器具、创意产品、艺术周边,甚至是咖啡、酒吧、小画廊的形式,为消…
  continue reading
 
初次见面,想与大家聊聊播客界的一个“元命题”,即声音这一介质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自身经历了哪些历程,如今又面临何种危机? 短视频飞速发展的一年,视觉再次毫不留情地侵占多数人的感官。但仍有不少新手入驻播客平台,不管是播客人还是听众,他们都对声音拥有独特的感情和偏好。 我们想从“声音”聊起,令它成为哲学上的一个话题。 (本期三个月前就录好了,聊得稍有些干,不太成熟。还望见谅。) 【本期主播】 菜头:一颗思考的菜头 祁涛:高校哲学教师 【时间轴】 02:57 十年前听CD机的时光 07:03 声音正在遭遇外科手术般的改造 10:57 声音的诱惑性:《荷马史诗》女妖塞壬的歌声 13:58 声音与容貌的反差:那不勒斯童话故事《五日谈》 18:03 我们对声音的性别预期是「性别操演」的结果 22…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Guia rápido de referênc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