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Conteúdo fornecido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Todo o conteúdo do podcast, incluindo episódios, gráficos e descrições de podcast, é carregado e fornecido diretamente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ou por seu parceir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e você acredita que alguém está usando seu trabalho protegido por direitos autorais sem sua permissão, siga o processo descrito aqui https://pt.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Aplicativo de podcast
Fique off-line com o app Player FM !

【保祿家書】羅馬書 Ep 21 – 羅12:1-21

 
Compartilhar
 

Manage episode 440938908 series 2509446
Conteúdo fornecido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Todo o conteúdo do podcast, incluindo episódios, gráficos e descrições de podcast, é carregado e fornecido diretamente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ou por seu parceir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e você acredita que alguém está usando seu trabalho protegido por direitos autorais sem sua permissão, siga o processo descrito aqui https://pt.player.fm/legal.

21)羅12:1-21 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的祭品。
1弟兄姊妹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2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3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告訴你們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而過了份;但應按照天主所分與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計得適中。4就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但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5 同樣,我們眾人在基督內,也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6 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7 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8 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9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10 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11 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12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13 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14 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15 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16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17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18 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19 諸位親愛的,你們不可為自己復仇,但應給天主的忿怒留有餘地,因為經上記載:『上主說:復仇是我的事,我必報復。』20 所以:『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喝,因為你這樣作,是將炭火堆在他頭上。』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

❖本書1-11章是保祿的教義論(doctrinism),從本章起到最後一章止(12-16章),是他的道德教誨(parenesis):這是他在《迦拉達書》、《厄弗所書》、《哥羅森書》等所有的常例。他認為道德離不開教義/信理,而是教義/信理的美果。在本書開始,他先詳述天主救贖人類的妙計(1-8章),隨後講解天主的恩許不因以民的背信而歸於失效,即以民的背信不能廢棄天主救人原有的妙計,因為天主會利用以民的不信,更表現他的仁慈(9-11章);末後他勸告基督徒該怎樣事奉天主,換句話說,勸告他們該怎樣度基督徒的超性的、相宜天主義子地位的新生活(12-16章)。信友既因天主的仁慈「藉信德而成義」(3:28-30; 5:1; 10:10),成了天主的義子,自然便應度一種相稱與天主義子地位的新生活;消極方面,「不可與此世同化」,積極方面,「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2),使自己成為「聖潔的祭品」(1),獻於天主。

❖「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1)──所謂「合理的敬禮」原文是logikh. latrei,a – logikē latreia [thysia],latreia指對天主行的崇拜行為,而且只能以天主為對象。至於「合理的敬禮」,即「合(乎)理(性)的敬禮」。logiko,j 這形容詞來自名詞lo,goj,有「言」、「理由」、「信息」、「教訓」之意。基督徒也應該給天主獻祭,但基督徒的祭品自然不能像異教人獻給邪神的祭品(格前10:20),也不能是猶太人的祭品,因為梅瑟的法律因着耶穌的降生和聖死已經廢止了(7:4-6)。那麼,基督徒的祭品該是什麼呢?不是別的,該是基督徒自己的身體。信友如果常生活在基督內,他的身體自然就有這三種優點:「生活」、「聖潔」、「悅樂天主」。這樣他的敬禮自然也就是合理的,即合乎天主義子的地位的。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2)── 信友領洗後已脫離舊時代而入於新時代了(參看1:16-17)。因此他不該與世俗同流合污,而要革面洗心,去做一個新人。這種「變化自己」的目的,是為「辨別天主的旨意」,並去實行「聖善」、「悅樂天主」及「成全」的事(斐3:8;弗5:10-17)。藉着祈禱,我們才能「辨別甚麼是天主的旨意」(羅12:2; 弗5:17),和「獲得承行天主聖意的恆心」(希10:36)。 耶穌教導我們,進入天國不靠空話,而靠「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瑪7:21)。(教理2826)

❖當人使自己與「言」相符,並透過信仰而成為「言」(logos)後,他就成了祭品。當以色列充軍和希臘時期的受苦經驗,開始令祈禱之言,提升至等同於(甚至超越了)外在祭獻的崇高地位時,透過「言」(logos)一詞,希臘世界整套「言」的哲學,也隨之滲入了這觀念內。結果希臘思想把它提升至與「羅格斯」(Logos)——即一切事物的意義——神秘結合的概念。(⋯⋯)在教會禮儀中與基督的逾越事件「並時」,實在也是一件人類學的事實。這慶典不僅是個儀式,或僅是個禮儀「遊戲」。這確是個「合理的敬禮」(logike latreia),使我的存在、我內在與基督奉獻的「並時」,變得合情合理。基督的奉獻成了我的奉獻,因而達致「並時」和肖似天主。為此,初期教會視殉道為一個真正的感恩祭禮,是與基督「並時」的最具體實現,達致與他結合為一。禮儀的確能影響日常生活,影響我的個人生命。正如我們引述保祿的話指出,禮儀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體」(即我們在世上有肉體的生活)成為「生活的祭品,」與基督的祭獻結合(參看羅12:1)。(J. Ratzinger,《禮儀的真諦》[Der Geist der Liturgie. Ein Einführung],35及 46-47頁)

❖「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告訴你們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而過了份;但應按照天主所分與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計得適中」(3)── 「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一句暗示他宗徒的職位,因此他願以自己宗徒的權威,勸勉羅馬的眾信友,每人都應該對自己所有的職份地位心滿意足。「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這警惕的話可使信友心滿意足。「信德尺度」從上下文看來,可能是每位基督徒,因著自己的信仰,在「基督的妙身」內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每位信友在聖教會內,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聖召;那麼,保祿勸勉羅馬信友的意思不外是:要他們盡己力之所能去實現自己聖召的任務,這樣他們都能「為建樹基督的身體」而勞苦出力(參閱弗4:11-14)。

❖「就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但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4)── 保祿此處根據「基督妙身」的道理,具體解釋前節的理論。就如人的四體百肢,雖然各不相同,但為整個身體的生活,每個小肢體都有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樣,每個信友在聖教會內各有他不同的恩賜,只要他照自己所受的恩賜為基督的妙身努力工作,便算滿全了自己的超性使命。

❖「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6)── 為要叫每個信友都能善盡己職,保祿特別囑咐在教會內負有職責的七種人士,他們當中所享的一些奇恩,是原始教會所特有的。這七種職責分列如下:

❖「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6-8)──首四個恩賜是為靈魂的益處。這裡所說的第一個恩賜是「說預言」,即謂按聖神所賜的光照,去闡揚天主的奧理,就如11:25關於以色列將來必要歸依的啟示,就是說預言的奇恩(參閱格前14:3-24)。保祿還囑咐說預言者要「與信德相符合」(kata. th.n avnalogi,an th/j pi,stewj – kata tēn analogian tēs pisteōs,即梵二所稱的「信德的類比」analogia fidei),就是要按教會的「共同信仰」(鐸1:4)。換句話說,即是為叫無信德的人去獲得信德而說預言(聖多瑪斯St. Thomas、朱里革耳Jülicher等)。(這種解釋可以與迦1:8;格前12:10; 14:29;得前5:19-21互相參照。)第二是「服務」,究竟這裡所說的服務,指的什麼樣的工作,我們不能確知;也許是指的那「日常的供應品上」的職務(宗6:1),或者是指照顧貧弱者所作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事(15:21-31;格後8:4)。第三是「教導」,這恩賜既然與「說預言」有分別,很可能是指給信友講解聖教會普通道理(教理catechism)的責任(格前12:28;弗4:11)。第四是「勸勉」,這恩賜是由「教導」自然發生的結果,因為教導者常是以「勸勉」結束他的教訓(格前14:3)。

下面三個恩賜是為肉身的需要。第五是「施與」,是說信友對於那些缺衣少食的人,應該盡力地慷慨救濟(格後9:11-13; 11:3;弗6:5……)。第六是「監督」,這恩賜也許是給那些公開分施哀矜的負責人,(16:2說福依貝幫助了許多人,「幫助」原文為prostatis亦可譯作「救濟者」,似乎同本節的proistamenos之意相同,參閱得前5:12;弟前5:17; 3:4-5,12。)這些負責督導的人,應該「殷勤」周到,好使每個窮人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救濟。第七個恩賜是給那些「行慈善的」人,要他們用自己的財物救濟窮人時,態度和顏悅色,沒有一點輕看窮人的態度,但要使貧窮的人感覺到富貴的和貧窮的在基督內都是兄弟。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9-10)── 就如在格前論了「恩賜」之後(12章),繼論「愛德」(13章),保祿在這裡也是如此:愛德的道理(9-21節)也是在論恩賜之後(3-8節)。這端崇高的道理,是導源於耶穌的山中聖訓,形成於保祿所倡導的基督妙身的道理。

❖「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11)── 「論關懷」是指兄弟們守望相助,互相照顧的美德。「論心神」是指蒙受了聖神的人的心神;這樣的人應該時常謹隨聖神的領導(8:14)。「對於主,要衷心事奉」,是說要熱切地在耶穌妙身的肢體上專心去「事奉」耶穌自己。

❖「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12-14)── 「論望德,要喜樂」,按格前13:7:「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所論的,「望德」是「愛德」的結晶。為此聖多瑪斯解釋這端道理說:信友們因著望德自然喜樂,因著望德自然在困苦中忍耐,在祈禱時恆心,在行善的事上熱心,在受迫害時祝福他的仇人,並為他們祈求。「只可祝福,不可詛咒」一句也是耶穌所出的命令:「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保祿用這些教訓教導信徒該怎樣去對待教外人。「款待客人」是聖教初興時很重要的義務,參閱弟前3:2;鐸1:8;希13:2;伯前4:9等處。

❖「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15)── 分享喜樂,喜樂會倍增,分擔憂傷,憂傷會減輕。這句話跟路7:31-32和瑪11:16-17中耶穌所設的比喻,在意義上卻有分別,故此並沒有矛盾。「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路7:31-32),這裡是以不願與人玩耍的兒童的怪癖和頑皮作譬,用以比擬做人民首領的,因驕傲而生的固執和頑梗,因為他們拒受天主所有的計劃和啟示。

❖「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16)── 信友們既同有一個天上的大父,當然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得前4:9;希13:1;伯前1:22),那麼,自然應該有樂同享,有苦同受,彼此「同心合意」。為能達到這種相親相愛的理想生活,「心高妄想」與「自作聰明」都是要不得的;反而應該追隨耶穌的芳表懿範,時時處處俯就那些遭人遺棄或輕視的卑微人。這一番教訓是多麼高妙,多麼重要(瑪25:35-36;依58:7)!

❖「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17-18)── 這兩節勸勉信友在外教人中該如何待人接物。保祿首先提出「不要以惡報惡」的金科玉律(得前5:15;伯前3:9等),然後囑咐他們「對眾人要勉勵行善」,不但對我們的朋友,連我們的仇人也在內。所謂「善」,即如斐4:8「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因為這樣教會才可在教外人前得到應有的令譽(鐸2:10)。末了他警告信友們盡己之所能,設法「與眾人和睦相處」,所謂「和睦相處」,並不是說無論事之好壞,都去遷就教外人,如果他們借勢凌人強迫信友去作違反天主命令的事,那就非彼此決裂不可,因為信友還有一條金科玉律的法則:「聽天主的命勝過聽人的命」(宗5:29)。

❖「你們不可為自己復仇,但應給天主的忿怒留有餘地……」(19)── 所謂信友迫不得已時,要與教外人彼此決裂,並不是說信友可採報復的手段。保祿絕對禁止任何方式的報復,他引證梅瑟的話(申32:35)和箴25:21-22的話來說明,復仇這一回事只屬於主宰人類的天主,任何人沒有復仇的權柄。「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渴,因為你這樣作,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這句話是說信友向仇人施恩惠,好叫仇人看到信友們如此愛仇的英豪行為而感到自我慚愧,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因而悔過認錯。「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因為惡好像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如果你以惡報惡,你是相幫它傳染,算是「為惡所勝」,作了它的俘虜;反之如果你以德報惡,你是阻止它的傳染,算是「以善勝惡」,叫惡作了你的俘虜。

❖傳自宗徒教導的道德教理,宜於與主的聖訓相連接(如羅馬書12-15章;格林多前書12-13章;哥羅森書3-4章;厄弗所書4-5章,和其他章節)。這道理以宗徒的權威傳授主的教導,特別在講解由對基督的信德所衍生的諸德時,這些德行由聖神的主要恩賜 ── 愛德所激發。「你們的愛不可是虛偽的。……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羅12:9-13)。這教理也教導我們,根據我們與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處理良心的個案。(教理1971)

  continue reading

207 episódios

Artwork
iconCompartilhar
 
Manage episode 440938908 series 2509446
Conteúdo fornecido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Todo o conteúdo do podcast, incluindo episódios, gráficos e descrições de podcast, é carregado e fornecido diretamente por Fountain of Love and Life 生命恩泉 ou por seu parceiro de plataforma de podcast. Se você acredita que alguém está usando seu trabalho protegido por direitos autorais sem sua permissão, siga o processo descrito aqui https://pt.player.fm/legal.

21)羅12:1-21 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的祭品。
1弟兄姊妹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2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3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告訴你們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而過了份;但應按照天主所分與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計得適中。4就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但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5 同樣,我們眾人在基督內,也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6 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7 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8 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9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10 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11 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12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13 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14 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15 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16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17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18 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19 諸位親愛的,你們不可為自己復仇,但應給天主的忿怒留有餘地,因為經上記載:『上主說:復仇是我的事,我必報復。』20 所以:『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喝,因為你這樣作,是將炭火堆在他頭上。』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

❖本書1-11章是保祿的教義論(doctrinism),從本章起到最後一章止(12-16章),是他的道德教誨(parenesis):這是他在《迦拉達書》、《厄弗所書》、《哥羅森書》等所有的常例。他認為道德離不開教義/信理,而是教義/信理的美果。在本書開始,他先詳述天主救贖人類的妙計(1-8章),隨後講解天主的恩許不因以民的背信而歸於失效,即以民的背信不能廢棄天主救人原有的妙計,因為天主會利用以民的不信,更表現他的仁慈(9-11章);末後他勸告基督徒該怎樣事奉天主,換句話說,勸告他們該怎樣度基督徒的超性的、相宜天主義子地位的新生活(12-16章)。信友既因天主的仁慈「藉信德而成義」(3:28-30; 5:1; 10:10),成了天主的義子,自然便應度一種相稱與天主義子地位的新生活;消極方面,「不可與此世同化」,積極方面,「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2),使自己成為「聖潔的祭品」(1),獻於天主。

❖「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1)──所謂「合理的敬禮」原文是logikh. latrei,a – logikē latreia [thysia],latreia指對天主行的崇拜行為,而且只能以天主為對象。至於「合理的敬禮」,即「合(乎)理(性)的敬禮」。logiko,j 這形容詞來自名詞lo,goj,有「言」、「理由」、「信息」、「教訓」之意。基督徒也應該給天主獻祭,但基督徒的祭品自然不能像異教人獻給邪神的祭品(格前10:20),也不能是猶太人的祭品,因為梅瑟的法律因着耶穌的降生和聖死已經廢止了(7:4-6)。那麼,基督徒的祭品該是什麼呢?不是別的,該是基督徒自己的身體。信友如果常生活在基督內,他的身體自然就有這三種優點:「生活」、「聖潔」、「悅樂天主」。這樣他的敬禮自然也就是合理的,即合乎天主義子的地位的。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2)── 信友領洗後已脫離舊時代而入於新時代了(參看1:16-17)。因此他不該與世俗同流合污,而要革面洗心,去做一個新人。這種「變化自己」的目的,是為「辨別天主的旨意」,並去實行「聖善」、「悅樂天主」及「成全」的事(斐3:8;弗5:10-17)。藉着祈禱,我們才能「辨別甚麼是天主的旨意」(羅12:2; 弗5:17),和「獲得承行天主聖意的恆心」(希10:36)。 耶穌教導我們,進入天國不靠空話,而靠「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瑪7:21)。(教理2826)

❖當人使自己與「言」相符,並透過信仰而成為「言」(logos)後,他就成了祭品。當以色列充軍和希臘時期的受苦經驗,開始令祈禱之言,提升至等同於(甚至超越了)外在祭獻的崇高地位時,透過「言」(logos)一詞,希臘世界整套「言」的哲學,也隨之滲入了這觀念內。結果希臘思想把它提升至與「羅格斯」(Logos)——即一切事物的意義——神秘結合的概念。(⋯⋯)在教會禮儀中與基督的逾越事件「並時」,實在也是一件人類學的事實。這慶典不僅是個儀式,或僅是個禮儀「遊戲」。這確是個「合理的敬禮」(logike latreia),使我的存在、我內在與基督奉獻的「並時」,變得合情合理。基督的奉獻成了我的奉獻,因而達致「並時」和肖似天主。為此,初期教會視殉道為一個真正的感恩祭禮,是與基督「並時」的最具體實現,達致與他結合為一。禮儀的確能影響日常生活,影響我的個人生命。正如我們引述保祿的話指出,禮儀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體」(即我們在世上有肉體的生活)成為「生活的祭品,」與基督的祭獻結合(參看羅12:1)。(J. Ratzinger,《禮儀的真諦》[Der Geist der Liturgie. Ein Einführung],35及 46-47頁)

❖「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告訴你們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而過了份;但應按照天主所分與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計得適中」(3)── 「我因所賜給我的聖寵」一句暗示他宗徒的職位,因此他願以自己宗徒的權威,勸勉羅馬的眾信友,每人都應該對自己所有的職份地位心滿意足。「不可把自己估計得太高」,這警惕的話可使信友心滿意足。「信德尺度」從上下文看來,可能是每位基督徒,因著自己的信仰,在「基督的妙身」內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每位信友在聖教會內,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聖召;那麼,保祿勸勉羅馬信友的意思不外是:要他們盡己力之所能去實現自己聖召的任務,這樣他們都能「為建樹基督的身體」而勞苦出力(參閱弗4:11-14)。

❖「就如我們在一個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但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4)── 保祿此處根據「基督妙身」的道理,具體解釋前節的理論。就如人的四體百肢,雖然各不相同,但為整個身體的生活,每個小肢體都有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樣,每個信友在聖教會內各有他不同的恩賜,只要他照自己所受的恩賜為基督的妙身努力工作,便算滿全了自己的超性使命。

❖「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6)── 為要叫每個信友都能善盡己職,保祿特別囑咐在教會內負有職責的七種人士,他們當中所享的一些奇恩,是原始教會所特有的。這七種職責分列如下:

❖「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6-8)──首四個恩賜是為靈魂的益處。這裡所說的第一個恩賜是「說預言」,即謂按聖神所賜的光照,去闡揚天主的奧理,就如11:25關於以色列將來必要歸依的啟示,就是說預言的奇恩(參閱格前14:3-24)。保祿還囑咐說預言者要「與信德相符合」(kata. th.n avnalogi,an th/j pi,stewj – kata tēn analogian tēs pisteōs,即梵二所稱的「信德的類比」analogia fidei),就是要按教會的「共同信仰」(鐸1:4)。換句話說,即是為叫無信德的人去獲得信德而說預言(聖多瑪斯St. Thomas、朱里革耳Jülicher等)。(這種解釋可以與迦1:8;格前12:10; 14:29;得前5:19-21互相參照。)第二是「服務」,究竟這裡所說的服務,指的什麼樣的工作,我們不能確知;也許是指的那「日常的供應品上」的職務(宗6:1),或者是指照顧貧弱者所作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事(15:21-31;格後8:4)。第三是「教導」,這恩賜既然與「說預言」有分別,很可能是指給信友講解聖教會普通道理(教理catechism)的責任(格前12:28;弗4:11)。第四是「勸勉」,這恩賜是由「教導」自然發生的結果,因為教導者常是以「勸勉」結束他的教訓(格前14:3)。

下面三個恩賜是為肉身的需要。第五是「施與」,是說信友對於那些缺衣少食的人,應該盡力地慷慨救濟(格後9:11-13; 11:3;弗6:5……)。第六是「監督」,這恩賜也許是給那些公開分施哀矜的負責人,(16:2說福依貝幫助了許多人,「幫助」原文為prostatis亦可譯作「救濟者」,似乎同本節的proistamenos之意相同,參閱得前5:12;弟前5:17; 3:4-5,12。)這些負責督導的人,應該「殷勤」周到,好使每個窮人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救濟。第七個恩賜是給那些「行慈善的」人,要他們用自己的財物救濟窮人時,態度和顏悅色,沒有一點輕看窮人的態度,但要使貧窮的人感覺到富貴的和貧窮的在基督內都是兄弟。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9-10)── 就如在格前論了「恩賜」之後(12章),繼論「愛德」(13章),保祿在這裡也是如此:愛德的道理(9-21節)也是在論恩賜之後(3-8節)。這端崇高的道理,是導源於耶穌的山中聖訓,形成於保祿所倡導的基督妙身的道理。

❖「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11)── 「論關懷」是指兄弟們守望相助,互相照顧的美德。「論心神」是指蒙受了聖神的人的心神;這樣的人應該時常謹隨聖神的領導(8:14)。「對於主,要衷心事奉」,是說要熱切地在耶穌妙身的肢體上專心去「事奉」耶穌自己。

❖「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12-14)── 「論望德,要喜樂」,按格前13:7:「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所論的,「望德」是「愛德」的結晶。為此聖多瑪斯解釋這端道理說:信友們因著望德自然喜樂,因著望德自然在困苦中忍耐,在祈禱時恆心,在行善的事上熱心,在受迫害時祝福他的仇人,並為他們祈求。「只可祝福,不可詛咒」一句也是耶穌所出的命令:「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保祿用這些教訓教導信徒該怎樣去對待教外人。「款待客人」是聖教初興時很重要的義務,參閱弟前3:2;鐸1:8;希13:2;伯前4:9等處。

❖「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15)── 分享喜樂,喜樂會倍增,分擔憂傷,憂傷會減輕。這句話跟路7:31-32和瑪11:16-17中耶穌所設的比喻,在意義上卻有分別,故此並沒有矛盾。「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路7:31-32),這裡是以不願與人玩耍的兒童的怪癖和頑皮作譬,用以比擬做人民首領的,因驕傲而生的固執和頑梗,因為他們拒受天主所有的計劃和啟示。

❖「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16)── 信友們既同有一個天上的大父,當然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得前4:9;希13:1;伯前1:22),那麼,自然應該有樂同享,有苦同受,彼此「同心合意」。為能達到這種相親相愛的理想生活,「心高妄想」與「自作聰明」都是要不得的;反而應該追隨耶穌的芳表懿範,時時處處俯就那些遭人遺棄或輕視的卑微人。這一番教訓是多麼高妙,多麼重要(瑪25:35-36;依58:7)!

❖「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17-18)── 這兩節勸勉信友在外教人中該如何待人接物。保祿首先提出「不要以惡報惡」的金科玉律(得前5:15;伯前3:9等),然後囑咐他們「對眾人要勉勵行善」,不但對我們的朋友,連我們的仇人也在內。所謂「善」,即如斐4:8「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因為這樣教會才可在教外人前得到應有的令譽(鐸2:10)。末了他警告信友們盡己之所能,設法「與眾人和睦相處」,所謂「和睦相處」,並不是說無論事之好壞,都去遷就教外人,如果他們借勢凌人強迫信友去作違反天主命令的事,那就非彼此決裂不可,因為信友還有一條金科玉律的法則:「聽天主的命勝過聽人的命」(宗5:29)。

❖「你們不可為自己復仇,但應給天主的忿怒留有餘地……」(19)── 所謂信友迫不得已時,要與教外人彼此決裂,並不是說信友可採報復的手段。保祿絕對禁止任何方式的報復,他引證梅瑟的話(申32:35)和箴25:21-22的話來說明,復仇這一回事只屬於主宰人類的天主,任何人沒有復仇的權柄。「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渴,因為你這樣作,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這句話是說信友向仇人施恩惠,好叫仇人看到信友們如此愛仇的英豪行為而感到自我慚愧,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因而悔過認錯。「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因為惡好像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如果你以惡報惡,你是相幫它傳染,算是「為惡所勝」,作了它的俘虜;反之如果你以德報惡,你是阻止它的傳染,算是「以善勝惡」,叫惡作了你的俘虜。

❖傳自宗徒教導的道德教理,宜於與主的聖訓相連接(如羅馬書12-15章;格林多前書12-13章;哥羅森書3-4章;厄弗所書4-5章,和其他章節)。這道理以宗徒的權威傳授主的教導,特別在講解由對基督的信德所衍生的諸德時,這些德行由聖神的主要恩賜 ── 愛德所激發。「你們的愛不可是虛偽的。……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羅12:9-13)。這教理也教導我們,根據我們與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處理良心的個案。(教理1971)

  continue reading

207 episódios

Todos os episódios

×
 
Loading …

Bem vindo ao Player FM!

O Player FM procura na web por podcasts de alta qualidade para você curtir agora mesmo. É o melhor app de podcast e funciona no Android, iPhone e web. Inscreva-se para sincronizar as assinaturas entre os dispositivos.

 

Guia rápido de referências